划算与不划算

文|刘先和

一位多次与我同宴席的相熟之人,在一次席间很严肃地、颇有感慨地对我说:说学佛人最为划不着。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看。他说学佛人不吃肉、不喝酒,就像你这样几十年不食荤,不饮酒,人生一场,不划算。我知道持有这种观念看待和评价学佛人的不仅仅限于他,我的许多朋友、同学乃至社会上大有人在。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,就是未学佛人如何看待学佛的?再往下想一想,对于如何看待学佛这个问题,即使是许多学佛人自己也未必就根本解决。

人生在世,无论处于什么环境,具有什么条,都有一定的追求,这是人的基本生存欲望和支撑点。由此也才会滋生出一个划算不划算的观念。现在时兴一说法:即提高生活质量。不少人持有的生活质量观就是吃好、穿好、玩好,因为这说是人生最大、最美好的享受。也许持这种观念的人,不停地为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奋斗,因此认为这就是划算。其实生活质量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,划算不划算更没有固定的标准,你认为划算的也许别人不视为划算。比如对于吃肉、喝酒,真正的学佛人不会认为是人生的一种享受。我为什么在学佛人前面要加上一个“真正的”呢?这是因为接触佛学 和学佛的人很多,他们当中大多数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普通民众,这些人多是将学佛作为一种宗教信仰,作为一种人生的寄托,以此求得安稳平安,一生吉祥;再一类人就是知识分子,他们接触佛学或者是学习佛学,大多是将此作为一种学术研究。

我所说的真正学佛人,不在这两类人当中,而只是众多学佛人中的一小部分。他们学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透彻佛法,为了亲身体证佛法。这种真正的学佛人,在居家学佛人和出家僧人中,客观地说只占少部分,他们接触佛学和学佛都是自愿的,特别是我所说的真正学佛人,从学佛那天起就将自己与佛法融在一起,立志要亲证佛法。由此他们的生活观必然有重大的转变, 比如吃肉一事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是享受之事,因为吃肉就会断慈悲之心,就会使尘缘加重,不利于修持,别人吃肉那是别人的缘,我与此无缘。

不仅这样,随着修持的深入,已将一切饮食作为药想,像释迦牟尼在《佛遗教经》中所说:“汝等比丘。受诸饮食,当如药。於好於恶,勿生增减。趣得支身,以除饥渴。”有什么吃什么,粗也吃细也吃,咸也吃淡也吃,一切不过是趣得支身罢了。这里不存在着享受或者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,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受用着“支身”的一切食物。若是一个学佛人仍将食肉、喝酒当成一种享受,又因有佛规而不能吃、不敢喝,强迫自己、克制自己不去吃、不去喝,那必定是十分难受的。若是因此克制而觉得学佛是一种吃亏,是人生在世一大损失,那必定是佛缘不够深。持有这种观念的人 学佛是无法持久的,当然若是有愿力者不断增强自己的佛力,那另当别论。 应该承认在学佛人中,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是处于一般信仰的程度,这不足为怪,是众生尘缘太重所致。

我以为不仅对于吃肉、喝酒是这样看,对于佛教的一切戒律亦复如是。被动遵守是不自觉的,只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,而作为一个有心求法的学佛人来说,只到这样一种程度是不够的。只有达到主动,并将此戒律本能地作为了自己人生的一种自觉规范,那才会产生一种大的愿力。这种愿力从通达佛理中来,从深解佛学理义中生。若是不断深解佛学理义, 那必定会从被动走向主动。被动只是遵守,只是约束,而主动却是心底产生的一种信念和愿力。

我觉得对于学佛人来说,划算不划算的认识中还有一个问题应该提出来探讨,即明白如何是学佛的利益。学佛无疑是有利益的,而且是无法用语言来评说的大利益。就像《金刚经》所云:“若复有人于后末世,能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,所不能及。”但我们学佛人中真正领悟佛所说的理义者却极少,若干学佛人不是将学佛的愿力放在今生今世,而是将学佛的希望寄于来生来世,希望有一个好的来生来世。当然这对于什么寄托也没有的人来说好得多,因为总算是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。但我以为学佛是重在当世,而不是重在来生来世,是重在当世利益,而不是重在来世利益,也是这样一种愿力在不断促成自己学佛修持。

佛修持的当世有什么利益呢?一切真正学佛人的根本目的,就是要依据佛祖释迦牟尼所教导的学法修法,以此亲证佛法实相,了脱生死, 做一个有大智大慧的、有觉悟的自由人,做生命的主人。一个人若是做到这样了,是大大的划算。若是将今生学佛完全寄托于来生来世,一则学佛修持会有懈怠,不够精进;则这其中对一个虚妄的“我”还存有无明之见,认为是有一个“我”在延续生命。

问题在于能否了脱生死,这是个大问题。我以为是绝对可以的,对相当部分学佛人来说,即使是实修实证上有一定的差距,但只要一心依佛的教导去修持,精进不息,必定理义上有大突破,见地上有根本变化。这样无疑对认识生命,认识世界,认识生死有一个超凡脱俗的认知。从这个观点去看这辈子,这难道不划算吗!一 个人能透彻生命,能透彻世界,能解脱人生的一切苦难,能不惧生死,这还不划算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