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供养,在汉传佛教里,首先想到的是初一、十五,许多寺院都会有给佛、菩萨上供的习惯;还有天天吃饭之前,都要供佛,所谓“三德六味,供佛及僧”。所以,供养也是生活上的一种修行方式。这种方式是表达对佛陀的尊重和恭敬。
千万不要以为,佛想吃我们所供养的东西 ,所以才要“供养”。其实,“供养”佛陀只是对佛陀的一种尊重,一种虔诚的恭敬,同时也表达内心真心诚意的感谢佛恩。佛陀教导我们要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”,感师恩就是其中一项,因为作为一名佛教徒,我们早就认定佛陀是我们的本师,是属于师长的范畴,因为佛陀让我们认识真理,教导我们如何修行,如何摆脱烦恼和痛苦。更重要的一点是,佛陀对众生有大恩德,这些功德就是我们穷一生去报答都报答不尽的。因而我们除了礼敬、称赞如来之外,唯一的就是“供养”。
建立广修供养意识
“广修供养”虽然只说到供养诸佛,但是从经典的内容来看,其实也包含供养一切众生的要求。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,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。如我们的父母、亲戚、朋友,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,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。佛教再三提醒我们要培植三种福田:一是恩田。对我们有恩的人,我们要知恩报恩,怀着一种感恩心,来报答他们的恩情。佛经里面讲: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,此人功德最大。
因此,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、供养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,那你就不是一个好佛子。二是敬田。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,如师长、老师、善知识、诸佛、菩萨,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,我们都要供养他们。三是悲田。悲田,指我们慈悲的对象,如那些贫穷的人、乞丐。他们缺吃少穿,生活有困难,需要人们帮助,作为学佛的人,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,去同情他们,帮助他们。
佛教把培福叫种田。种田,就像农民春天播种,秋天收获。如果春天不播种,那么到了秋天,就一无所获。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?福报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。有的人在一生中,任何好事都不会落不到他的头上,于是怨天尤人,说老天爷没长眼睛,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。事实上,运气好不好,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,倒是与个人的福报有关,而福报来源在于是否有培植福田。广种恩田、敬田、悲田,通过布施、供养才会有福报。
供养布施植福田
“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、十方三世一切佛刹,极微尘中,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。一一佛所,种种菩萨,海会围绕。”无量无边的佛,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。这就告诉我们,我们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供养的意义,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;二是培植福田,增长福报;三是灭除悭贪,灭除吝啬、小气。供佛,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,克服小气。如果没有供养、布施心,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,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。
布施、供养是“存钱”的最佳方式,而且“利息”很高。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。而是靠福报,靠运气。供养、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,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执着。一个人如果贪恋财物,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,就像银行里没有存一分钱。
人因为贪恋的缘故,因此不能广修布施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。送人的衣服往往是过时的,自己不喜欢穿的,才会比较大方地送给人家,很少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。再比如送人家电器,总是看家里哪些用不着,或是用旧了的拿去送人,绝对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。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、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?那么,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、悭贪、执着和烦恼。
文:佛友杂志11/2012 | 开达整理